A deep discussion into the nature of development and authority,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s in the game X3.
Tag: philosophy
Autarky
Autark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lf-sufficiency, usually applied to societies, communities, states and their economic systems.
I came to know this word as a Nazi Germany economy policy in 1930s. It triggers me deep, as even for an already industrialized country, autarky is still an option.
论仪式感
【扒】莫爸为了找工作拼上命,可全世界只想糟蹋他?瑞克和莫蒂漫画之进击的loser
莫爸难得上进一回,但全世界都似乎都要跟他作对,很容易怀疑他就是命中注定的loser。从荒诞的层面理解这个故事很爽,但如果仔细想想,莫爸为什么非要象牙白的打印纸,就不难发现,他是想要一个梦幻的开局,一个伟大的起点,最好充满仪式感,能配得上loser翻身的彻底与神奇。可这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在寻求拖延。 就像我们最爱的新年计划,或者在20岁,30岁生日许个心愿,仿佛买入下一个节点,一切都会突然改变,人会变得特别上进,事情会变得特别顺。我们喜欢这种仪式感,几乎每年都会来一次,道理和莫爸非要用象牙白的纸类似,往往是对现状不满或者焦虑,所以才期待一个伟大的转折。因为细小的进步很难安抚人心,它必须足够伟大才能消除焦虑。 即使找到了象牙白的简历纸,我想莫爸还是会找各种事情“刁难”自己,这样他就能把失败甩锅给这个世界。所以并不是他以努力全世界都跟着作对,为是他自己跟自己作对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他幻想着一把大火给自己解冻,可有看不起脚下的爝火微光。
对于沉湎仪式的loser,仪式的背后是小心掩藏的焦虑和浮躁。但仪式感绝非loser的专属。古往今来,遍历东西,无论信仰,种族,地位,成功或是失败,仪式感绝非偶然。
实质
第一次接触仪式感这个词仅有数周,缘起于讨论节日习俗是否有其必要性。细想之下,诸多节日习俗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仪式。当然事实上,正是对仪式感的执着方才造就了这些节日。公共的节日之外,私人的xx纪念日,生日,成年礼,等等诸如此类,似乎便是除去日常生活的全部了。
仪式 举行典礼的程序、形式 ——现代汉语词典
仪式之所以特别提出,大概是其程序和形式本身产生的实际效用往往远小于其投入。其所强调的程序、形式,恰恰是灵活、效率的死敌。尽管如此,人们谈起仪式往往毫不计较其投入、效率,而仪式一词本身,不仅中性,还颇有庄重的褒义感。
感官
仪式的程序本身暗示此类行为是重复的,有经验的,系统化的。其经验来源也许是个人本身先前的行动,也许是他人教授,例如节日习俗的代代相传。
但无论如何,主持参与仪式者事先应当已有准备,是有计划,有准备,有预期,有把握完成的。高度程序化的仪式保证了事情按计划实现,不仅仅是个人,而且所有仪式参与者的行为通通可以预判,因此反馈给感官的往往是一种带有控制力的成就感,仿佛征服了仪式,便征服了生活。
结合其重复性,仪式可以说是获得一种快乐最稳定最有保障的途径了。正如一切成瘾性的快乐,正反馈促成了仪式感的诞生。
本能
摒除了人造的节日,剩下的即是真正的人生大事,无非生死婚丧。巧合,绝大多数生物亦是如此。生物间的仪式同样纷繁复杂,总体上来说当然还是远不如人类。毕竟生存第一的大自然,任何对能量的浪费都必须精确计算。生死有命,动物行生日葬礼者确少。但在如此严苛的环境里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多动物为求偶做出的奇特仪式。
所谓动物的仪式,当然也要摒除那些有实际意义的内容,例如真打实斗非死即伤的求偶矛盾便不宜认为是单纯的仪式。单论仪式,开屏的孔雀便是最好的案例。具体来说,求偶仪式无非是为了体现发育良好,身体健康,有能力为人父(母),保护家庭。至于仪式展示的内容,往往如孔雀开屏,有形无实,颇有内卷的味道。或许对于人类这种数千年前就脱离了基本生存限制的生物来说,仪式便是本能驱动下内卷的典型产物。
社会
公序良俗。儒家最讲究宗法礼节,突出一个“序”。仪式之与社会,最大的好处便是让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合作的空间。做的事情有没有用不重要,统一了心性,有了共鸣,社会才能和谐有序,才能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。
远古以来,人类逐渐摆脱物质基本需求的支配。游手好闲的人却成为了社会失稳的一大隐患。无用的仪式恰好给了社会一个能量的宣泄口,将人们的剩余精力组织起来集中耗散。
既能组织社会,又能耗散能量,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保障,礼,确有其效用。2000年前儒家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工具,将它化成思想钢印刻进汉文化圈,最终成为宗教以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支柱。
结语
不论读者是否认同仪式感,是否能从仪式感中获得快乐,我想不应当把仪式感当作一种神秘的感受,其产生与影响应当是有迹可循的,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。
古往今来社会活动中能成大事者,应当对仪式有极其深刻的理解,其不仅自身不受仪式教条的禁锢,往往还能利用其操纵社会。阅兵,国葬,烟花。当然,人心难测,仪式只是其一罢了。
Analogy of life and society form
A topic over immortality triggered my extended thought over the similarity of life and society.